《瓦尔登湖》的镜鉴
程 玮
如果你用微信,很可能会看过一篇名为《2014借山而居》的帖子,这个写于今年1月2日的帖子,短短几天就有了百万以上的阅读率,数千人点赞。帖子的作者是1987年出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的诗人冬子(张冬)。2014年春,他在终南山花4000元租下一处废弃老宅,又自己动手拆房、搬砖、挖地基、刷墙、铺地、吊顶,尽管手上磨出了水泡,但仅花了几千元,就将这处老宅改造成一院让万千城市人艳羡的民居,就此过起了“借山而居”、吟诗、做画,闲适淡泊的生活。
确实,古往今来选择离群索居的大有人在,既不乏寄望终南捷径者,又确有向往桃花源水者,无论是真是假、或短或长,其隐遁的生活似乎都在低调地昭示着世人:山高水长,率性唯我!
而今天要讲述的这位主人公,就具有这种率性从容、淡定沉静的品性,他是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超验主义代表人物,自然主义者。他声称:“城市是一个几百万人一起孤独地生活的地方。但是我愿意每一个人都能谨慎地找出并坚持他自己的合适方式,而不要采用他父亲的,或母亲的,或邻居的方式。”自1845年7月4日到1847年9月6日,梭罗独自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自耕自食,体验简朴和融入自然的生活。瓦尔登湖不仅为梭罗提供了一个栖身之所,也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氛围,以此为题材写成的长篇散文《瓦尔登湖》(1854),成为超验主义经典作品,在美国文学中被公认为是最受读者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同时,由于作品充满了一个细腻敏感的作家和一个深思熟虑的哲人对大自然的至诚感受和感动,也使其逐渐跨越国界,赢得了日益广泛的国际读者。
在这本已然蜚声世界的名著中,棱罗详细地记录了两年时间里的日常生活状态以及所思所想,他在小木屋旁开荒种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他是一个自然之子,他崇尚自然,与自然交朋友,与湖水、森林和飞鸟对话,在林中观察动物和植物,在船上吹笛,在湖边钓鱼。晚上,在小木屋中记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沉浸在平静悠长的氛围中,似乎你也是置身于瓦尔登湖畔,湖水澄清如镜,映射出蓝天白天参天大树;文字洗练晓畅,却直指内心深处精神家园。每每掩卷沉思,总觉得瓦尔登湖就是一面镜子,无论个人,无论社会,可以正衣、可以洗心,令这个喧嚣纷杂、物欲横流、涸泽而渔的尘世能够静下来,慢下来,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之间更加尊重、契合和融通。
对于个人,梭罗通过自己的实践向世人表明,人们不应该完全将时间倾注于无休止的物质追求方面,而应当将少量的时间用于谋生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精神探索。梭罗作品中这种回归自然的昭示,虽然源于其自身的超验主义,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当下不少人囿于工作、家庭和各种欲望,沉溺于物质获取,淡化了精神追求。物质的诱惑不可谓不大,现实的生活也确实无法离开物质的支撑。其实,未必要抛弃物质清贫寡欲,未必要远离人群隐居山野,结庐人境,心远地偏,一杯茶,几卷书,也许就能在浮生半日中放下羁绊,摆脱躁动,得享清幽。不为物所役,勇于追寻自我,用梭罗的话来说,这样的生活可谓 “真正的生活”。
因此,瓦尔登湖除了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一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对于今天的我们更具有生态学意义,因为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已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许多生态学家和环境保护主义者正在致力于保护自然留给人类所剩不多的财富。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世人包括国人,意识到了瓦尔登湖所揭示的生态问题。无论是为了活在当下,还是要造福子孙,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认知的必然。而且,在中国高层和国家战略层面,对生态与发展、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也愈加明确统一。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了“既要GDP,又要绿色GDP”,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稍后的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再次表明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2015年 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在云南鲁甸地震灾区视察时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
随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成为基本国策,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和有识人士把目光投向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领域,生态文明建设渐渐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阔步走来。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知耻近勇的后发优势,会使“留住青山绿水,记住乡愁”成为可能。如果这一天早日到来,那么借山而居的冬子就不会在微信中掀起那么大的波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