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变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提案 李素婷 加强社区图书馆建设是开展“书香历下·全民读书”工程的重要途径,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和首善之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转变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提高社区图书馆服务质量,使社区图书馆真正成为居民学习“充电”、文明素质提升的精神家园。 一、提案意义 读书是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品质生活的重要途径,我区自2014年开始建设社区图书馆,在全区范围内已建成近100处社区图书室和公益图书站点,逐渐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为我区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深入调研分析我区社区图书馆发展现状,研究存在问题,强化发展举措、完善发展机制,对于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问题 1.工作时间不合理。多数社区图书馆的工作时间为周二、三、五12:00—17:00,周六8:30—11:30 13:30—17:00或者为周一至周五12:00—17:00。这个时间段与大多数居民的工作时间一致,与居民休息时间错位,不能满足绝大多数居民的借阅需求。 2.管理模式不合理。社区图书馆建设由社区居委会提供场所,由区文化局配置图书、派遣管理员负责日常运行管理,这一模式导致社区居委会积极性不高,给予图书馆的支持力度不足,区文化局由于布点多、距离远,监管不及时,出现“管得着的看不见、看得见的不愿管”的问题。 3.购买服务效率低。目前区文化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渠道聘用社区图书管理员,管理员队伍存在工作量不足、生育等原因请假多、离职减员等情况,影响社区图书馆对居民的服务质量。这种岗位购买的模式效率低、性价比低,满足不了居民对社区图书馆的服务需求,使社区图书馆的功能作用没有达到预期。 三、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为办好社区图书馆,进一步提升全区文化服务建设,从转变社区图书馆管理模式为切入点,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社区居委会的管理职能。在社区图书馆的管理中,明确区文化局负责布局规划、基本建设、图书供给、设备更新、服务监督、绩效考核等工作,强化社区居委会日常运行、图书设备维护、意见反馈、开展活动等工作职能,提升社区居委会管好用好图书馆的责任感。 2.完善社区图书馆运行机制。鼓励各社区居委会根据自身实际,发挥居民自治优势,调整完善图书馆运行机制。根据本社区居民需求,灵活调整图书馆的工作时间,提倡和鼓励12小时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大大提升图书馆的利用率。面向社区居民,招募图书管理志愿者,给予志愿者适当的补助,弥补延长运行时间的人力不足。 3.购买图书流转和人力资源服务。为克服公益性社区图书馆普遍存在的图书更新慢的问题,向提供图书采购、流转的企业购买服务,定期更新图书,保持社区图书馆藏书的吸引力和活力。变图书管理员岗位购买为图书管理服务项目购买,依托专业人力资源企业或社会组织,确保图书管理服务的人力、质量、时长,有效提高购买服务效率。 4.推出文化服务PPP模式。与社会文化服务机构建立有关阅读的PPP模式,拓展图书服务的供给渠道,通过个性鲜明、服务水平高的书屋、书吧等多种运营模式,满足居民个性化的读书需求,彻底解决公益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加密全区图书馆的服务网络,助推文化产业发展,营造浓厚的“书香历下”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