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话”三篇
周国江
论人品官德
人品官德是做人为官的根本。古人把立德作为人生“三不朽”之首。如今,“看人先看人品”、“育人以德为首”、“用人以德为先”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会遇到许多诱惑和考验,要抵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归根到底要靠良好的人品官德做保证。因此,修炼人品官德极为重要,懈怠不得。
修炼人品官德,要做到“三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组织。身在组织之中,对组织就应心存感恩,忠心耿耿。作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正确对待权力。要明确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是自己的;有权必有责,没有无责任的权力;用权要负责,要经得起检验。要做到依法依规,正确行使权力;权为民用,为群众谋福祉;权勿己用,不以权谋私。三是正确对待名利。名利,人之所欲也。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过是过眼烟云。因此,要淡泊名利,切不可把名利看得过重而一味追求。否则,就会为名所累、为利所伤。
修炼人品官德,凡事要多为他人着想,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民当官、当官为民”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先把群众的事办好,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每个人都有优点、长处,也都有缺点、不足,要多看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人要自信,要有主见,但不能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因为人的思想都难免片面、肤浅和错误。所以,遇事要多听别人的意见,集思广益,这对领导干部尤为重要。人往往把自己看重,把别人看轻;把自己看大,把别人看小。人不能自大,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要小看任何人。要尊重他人,谦虚待人。
“诸葛一生唯谨慎”。毛主席提出的著名的“两个务必”,谨慎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人品官德俱佳者,做人为官无不谨慎。因此,修炼人品官德务必要谨慎。要坚持用道德、法纪规范自己,时时、处处、事事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谨慎做人、谨慎从事、谨慎为官、谨慎用权,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始终坚守住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底线,始终经得起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始终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
人们常说“人要善良”、“要有良心”、“与人为善”、“善能养德”、“行善积德”、“积善成德”等,揭示的就是善良是修炼人品官德的根本。所以,看一个人人品官德好坏,最根本的就是看他是否善良。因此,修炼人品官德,要以善为本,做到:心善,言善,行善。
修炼人品官德,要处理好做人、做官、做事的关系。一是做人与做事的关系。做人,有利于做事;只做事不做人,事也做不好。所以,要先做人后做事。二是做人与做官的关系。做官,根本是做人,基础是做人,只做官不做人,根基就不牢,官也做不好。所以,要先做人后做官。三是做官与做事的关系。做官就要做事,要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做事,要多做好事,少做蠢事,不做坏事。“在世一日,要做一日好人;为官一日,要做一日好事”,这是古人对做人、做官、做事关系的精辟概括。
世界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伏尔泰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缺点和错误,让我们相互原谅彼此的愚蠢,这是人生的第一法则。”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这体现了对人性缺陷的理解和包容。因此,宽容不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上善若水”。水容万物而不争,涤尘埃而无怨。居高直下不犹豫,用瀑布的壮阔点燃观者的惊叹;蜿蜒向前不回首,用海洋的激荡成就生平的伟大。哪怕再小,也不卑微,依旧折射太阳的光辉;哪怕再弱,亦无畏惧,点滴汇成惊人的波澜。它用坚持洞穿顽石,用柔美庇护苍生……大美尽在其中,人品官德当如水。
修炼人品官德,要做到“三多”。一是多学习。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道德典范的感人事迹,学习组织领导的有关要求,在真、善、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提高境界。二是多实践。修炼人品官德,难不在知,而在行。要学以致用、知行统一,坚韧不拔、持之以恒,在实践中不断否定自我,战胜自我,完善自我。三是多总结。总结自己做人为官的经验教训,并从他人做人为官的经验教训中得到启迪,在总结、启迪中领悟、升华,使自己的人品官德不断达到新的高度。
说 慎 独
“慎独”出自《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品行高尚的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保持谨慎,不做任何违法道德和法纪的事。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慎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不能慎独,就很可能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给个人、家庭和党的事业造成危害。因此,慎独作为一种修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面对各种诱惑,领导干部要做到慎独,就必须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立德修行,苦练内功,提高定力。领导干部立德修行,苦练内功,就要淡然、平静,坐得住、去浮躁;就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思想改造,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要学习模范人物的经验,汲取“反面教材”的教训;就要正确对待名利,珍惜拥有,知足常乐,戒除贪念;就要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金钱、正确对待美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为权力所迷、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乱,始终经得起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考验;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始终保持谦虚、清醒、理智、冷静,不骄不躁、不飘飘然、不忘乎所以;就要如履薄冰,小心谨慎,不疏忽大意;就要加强自我约束,自制、自控、自律,坚持用道德、法纪对照自己,用道德、法纪规范自己,做到不义之财不取,不净之地不去,不法之事不干;就要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要领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甘于平淡、享受平淡;就要体味“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守得住清闲,耐得住寂寞;就要慎终如始,一以贯之,不虎头蛇尾。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现实生活中大量事实表明,大节之亏,始于小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媒体上曝光的“老虎”,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是邪恶之辈,其中有的开始还是先进、功臣,只是因为地位变了,放松了修养,从贪图小利开始,逐渐滑向犯罪的泥坑,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因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坚持警钟常鸣,谨慎做人、谨慎从事、谨慎为官、谨慎用权,守住“底线”、不越“警戒线”、不碰“高压线”,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领导干部严于律己,洁身自好,不犯法、不违纪,就会警笛鸣叫心不慌、“半夜不怕鬼敲门”,过得安稳,睡得踏实。
领导干部要学会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管住管好自己,既要把握好是与非的界限,更要坚持“日三省吾身”。这既是领导干部自我监督所需,也是领导干部有力量的表现,尤其是在外部监督不能很经常、很及时的情况下,领导干部的自我反省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民主生活会上,领导干部要敢于谈自己在思想和工作上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非圣贤,谁能无过?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都不可能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都不可能没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有问题不要紧,关键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揭短亮丑、反省自己,并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对自己的错误和过失,不回避、不宽容、不放纵,及时纠正。
慎独难,难慎独,所以古人把慎独视为修行的最高境界。领导干部拥有慎独境界,就能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话 担 当
担当,是当前各级领导要求最多、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担当,并把“敢于担当”作为好干部的一条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担当的重要论述,为党员干部如何履职尽责指明了方向,也为作风建设提出了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担当。担当,通俗地讲,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就其本质而言,至少有以下3层含义:其一,担当是一种职责。“七品芝麻官”唐成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讲的就是职责。在其位,就要谋其政;任其职,就要尽其责。所以,对党员干部来说,担当是职责所系,担当就是职责,担当就是尽责;不担当就是失职,不担当就是渎职。在现实中,有的安于现状,不愿担当;有的胆小怕事,不敢担当;有的打“小算盘”,不肯担当。凡此种种,都与职责格格不入。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担当的思想,把“敢于担当”和“为官避事平生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对于应该做的事,困难再大也要做;对于应该负的责,风险再大也要负。其二,担当是一种能力。有道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艺高人胆大”。所以,敢于担当的人必定是有能力的人。有了能力,就可以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把常规转化为超常规。因此,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努力提高工作能力。领导干部要着重提高组织协调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应对风险能力、维护稳定能力;年轻干部要着重提高善于学习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能力提高了,才能“到中流击水,似闲庭信步”,在担当中游刃有余、稳操胜券。其三,担当是一种境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利益,以民族大义为重,敢于担当,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自强发展。他们,是民族的脊梁。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是退避三舍、临阵脱逃,还是迎难而上、奋力克服,直接反映境界的高低;面对工作中遇到的矛盾,是视若不见、得过且过,还是直面正视、认真解决,折射着思想境界。敢于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工作、为他人;不敢担当者,他们的境界是为自己。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有敢于担当的境界,努力成为本单位的脊梁。
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担当落到实处。把担当落到实处,一方面要求党员干部强化责任意识,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履职尽责。职务意味着责任。党员干部担任一定的职务,既意味着身份权力,更意味着干事责任。只有敢于担当、有所作为,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务、无愧于党和人民。因此,党员干部要强化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意识,认真履职尽责。把担当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靠坚强有力、切实有效的机制来保障。一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树立敢于担当的工作导向,更要树立敢于担当的用人导向,让敢于担当者受到尊重、得到实惠。二是建立健全容错机制。对敢于担当者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要予以宽容,解除敢于担当者的后顾之忧,坚决防止出现敢于担当者将来发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悔叹。三是建立健全问责机制。既要对敢于担当者激励、容错,又要对不履职尽责特别是临阵脱逃者问责,大力营造担当的浓厚氛围,使担当成为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和工作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