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东路东段的变迁
尚曙升
济南市文化东路是一条东西向的路,南北向的山大路把它分成了东西两段。
上世纪70年代初我工作的单位在文化东路的东段路南面,门牌号是4号,是当时文化东路最东端的单位了,而且孤零零的和哪个单位都不靠,除了门前的文化东路外,周边都是庄稼地。翻出南边院墙就到了燕子山的山脚下,春天挖野菜,秋天摘酸枣。
一眨眼的时间,我已经在文化东路工作生活了40多年了,亲眼目睹了文化东路东段的变迁。
那时文化东路东端单位很少,我们单位的东面只有济南灯泡厂和部队的单位,再向东是窑头村。周边只有灯泡厂子弟小学和窑头村的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很差,孩子上学很困难。
当时文化东路自历山路起向东路面尚可,但一过山大路向东就只有很窄的沥青路面了,各种车辆路人混行在一起,两辆汽车错开都很困难,路面坑坑洼洼。路面没有排水管道,下了雨雨水就到处溢流。晴天时路面上尘土飞扬。没有路灯,夜晚路上很黑,一个人是不大敢出门的。我们那时候都有个手电筒,以便有事晚上出门时用。周边没有相邻的单位,晚上除了能听到庄稼地里的虫鸣声以外非常寂静。
没有集中供暖,冬天取暖靠烧煤,烧水做饭靠蜂窝,谁家要有个液化气罐那就很奢侈了。没有大商店,买点油盐酱醋只能到灯泡厂开设的小服务社,买蔬菜有个地摊的小集市,买个计划供应的肉蛋最近要到文化西路上省中医对面的副食品商店,要买其他东西就要去市里了(我们经常认为自己是住在郊区)。没有公交车,出门只能步行或骑自行车,要想坐车好像要走到文化东路西端的山东师范学院(现在的山东师范大学)才能有公交车站,印象里好像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有一趟18路公交车开到济南灯泡厂。现在想来那时的文化东路东段还不如今天一条农村的街道。
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发展的春风吹到了文化东路,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现在这20多年,文化东路东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迁。
单位多了,我们单位东邻中建文化城,西邻省地震局,南邻省直党校,出大门是文化东路,路北面是济南最大的社区之一甸柳社区。文化东路还向东延长了很多,增加了近20家单位,我们单位的门牌号从4号变成了18号。
从单位向南看,建筑物已经延伸到了燕子山的半山腰,完全看不到20年前的山野景象。 周边有了好几所高标准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壮观的燕山立交桥南北向飞跨文化东路。文化东路东段几经整修路变宽了,双向四车道路面平整标线清晰,划分了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路两边绿色植被,繁茂的悬铃木呈现出勃勃生机。铺设了排水管道、暖气管道、天然气管道。路灯亮了,各种供电通讯线路都埋到了地下。路面干净了,有了洒水车清扫车,环卫工人从早到晚辛苦工作在街道上保持着清洁。
街道两旁商店、商铺、银行、饭店、超市、药店、农贸市场比比皆是,各种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购物生活非常方便。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晚上华灯初上灯火辉煌更甚白天的繁荣景象。文化东路东端周边有十几路公交车,空调的双层的电车BRT,市区的市郊的甚至长途的,四通八达,出门就有车到哪里都很方便。
有时我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还是20多年前的文化东路吗?变化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