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下文史
一五一十《 历山铭》

发布日期:08-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历下政协字号:[ ]视力保护色:


一五一十《 历山铭》

来源:济南文史

济南千佛山上,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它是一块碑刻,叫《历山铭》。
它的撰著者是清代大学者阮元(主持校刻《十三经注疏》),书丹者是同时期的大书法家桂馥(擅长隶书),诗、书联璧,是双料的珍贵文物。但是由于古奥难解,一直没有详尽全面的注释;零零星星的介绍也纷纭不一,或谬误较多,或语焉不详,以至无法普及流传,远不如《陋室铭》知名。
家乡有这样的宝物,总不能老稀里糊涂的。知难而上,特尝试细细解说。先说题目《历山铭》——历山,即千佛山,别称舜山、舜耕山;千佛山是俗称,古时官方或正式场合多称历山。铭,本义是在器物上刻字(上古多刻于钟鼎,秦汉以后多刻于石碑),后逐渐形成一种文体,文辞简练、用韵。
《历山铭》前边有小序。为严谨起见,引用所有铭文都采用繁体字(注释时改用简体字),力求最大限度再现原貌。序文是:
乾隆六十年,龍集單閼,七月庚戌朔,起居注日講官、文淵閣直閣事、詹事府詹事、提督山東學政儀徵阮元,游登歷山,勒銘樂石,其詞曰: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
龍集單閼——龙集单阏。龙集:即岁次、太岁,古代用以纪年。元代周密《癸辛杂识·后集》:“龙集者,岁星所集也。魏铭所指星也,莽铭乃易置为太岁。今世皆以太岁为龙集,盖名用莽铭,而实用魏铭也。”单阏(chán yān):卯年的别称。《尔雅·释天》:“太岁……在卯曰单阏。”乾隆六十年,干支纪年正是乙卯年。七月庚戌朔——庚戌:干支纪日,乾隆六十年这一天是七月(甲申月)初一。朔:农历每月初一。“庚戌”已经记载日期了,为何还要加“朔”强调一下?这是古时干支纪日的惯例,逢初一常特别标注“朔”,古籍中屡见不鲜。这一段记述时间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乾隆六十年,农历乙卯年,七月初一(当年末伏的第一天)。换算成公历是:1795年8月15日。
起居注日講官、文淵閣直閣事、詹事府詹事、提督山東學政儀徵阮元——起居注日讲官、文渊阁直阁事、詹事府詹事、提督山东学政仪征阮元。“仪征阮元”之前那一长串,都是阮元任职的官名,职掌俱属教育、文化范畴。起居注日讲官:负责纪录皇帝的日常起居、言行,为皇帝讲解经书。文渊阁: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皇家藏书楼,乾隆皇帝诏令阁藏《四库全书》等书籍,并参照宋制专设职官校勘整理图书,其“正部长”叫“领阁事”,“副部长”叫“直阁事”,其余人员叫“校(jiào)理”。詹事府詹事:原是太子的属官,汉代学者应劭对“詹”的解释是“省(xǐng)也,给(jǐ)也”,詹事即处理政务、视事供职,清康熙末年曾废止此官,乾隆初年又恢复,但已与太子的事务无关,而变成了翰林院的辅佐,充当皇帝的“文秘”。提督山东学政:掌管督察山东全省的教育科举,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官员担任,相当于“教育厅长”。籍贯仪征(今江苏省仪征市)的阮元,25岁中进士,30岁即来山东任学政,就在写完《历山铭》的下月,即1795年八月,32岁的他调任浙江学政。他在山东的前任是书法家、文学家翁方纲,后任是经学家、诗人程昌期,那时候的教育厅长可真有学问哪!
游登歷山——游登历山。游登:游览、登临。
勒銘樂石——勒铭乐石。勒(lè):镌刻。铭:铭文,碑文。乐(yuè)石:语出秦李斯《峄山石刻》,原指可制乐器的石料,后泛指碑碣。
序文点明了《历山铭》的时间、人物、地点,然后转入正文。正文通篇使用严整的四字句骈文,每32字为一个韵部,韵部的转换以一仄一平相间而出,音节谐畅。换韵与内容段落保持一致,因此全文可分为四段。

  先看第一段:
 
登此翠微,堂基戴石。
岱麓分陰,媯田啓陌。
雷雨坐生,峰巒競碧。
樓駕三重,厓縣百尺。
(石,陌,碧,尺,入声陌韵)

历山铭全碑

登此翠微——翠微:青翠的山色,这里指历山。时值夏末,历山葱郁,骈文讲究用典,阮元或许会想到北宋济南人范讽的诗:“惟有南山与君眼,相逢不改旧时青。”(《题济南城西张寺丞园亭》)历山之青,古今共赞,所以阮元开篇即写“翠微”。
堂基戴石——堂基:语出《尚书·大诰》孔传,建筑物的根基,代指堂阁。戴石:语出《诗经·卷耳》毛传,亦见《尔雅·释山》,戴是增益的意思,戴石即加盖于石之上。此句是说,堂阁建筑在山石之上。
岱麓分陰——岱麓分阴。岱麓:泰山的山脚。分阴:分出山的北面。历山是泰山的余脉,在泰山北麓,所以有此说。这一句讲述历山的成因、位置。
媯田啓陌——妫田启陌。妫(guī)田:舜田,大舜耕耘的农田,旧时济南南城门曾叫“舜田门”;古史记舜居妫水,其后因以妫为氏。启陌:开辟道路;陌本是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南北方向的叫阡),泛指道路。这一句讲述历山的历史,认为大舜开启了这里的文明。
雷雨坐生——坐生:自然而然、恰到好处地产生、出现。雷雨坐生,意同风调雨顺。
峰巒競碧——峰峦竞碧。请注意碑中“竞”的写法,桂馥写为,书法中适当用些异体字,古雅。竞(競)的异体字。
樓駕三重——楼驾三重。楼:指山上的祠堂、佛寺之类。驾:高出。三重(chóng):三层。
厓縣百尺——崖悬百尺。厓(yá):山边;高边为“崖”,水边为“涯”。悬,字本作“县(縣)”,会意字,从系持倒首,像悬挂的样子;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这里用来形容高耸、陡峭。百尺:比喻很高。
第一段,主要写历山的美丽、悠久以及楼阁的高耸。

  再看第二段:
 
繞墻虹落,穿閣雲飛。
碑頭六代,松要十圍。
岑菭藉屐,天華满衣。
磴随客意,嵐成佛煇。
(飞,围,衣,辉,上平微韵)

  繞墻虹落——绕墙虹落。注意“墙”写为,参照的是汉隶《曹全碑》、《史晨碑》。
穿閣雲飛——穿阁云飞。这句第一个字究竟是什么字,看法不一。或以为是“窊(wā)”、是“瓦”,或是上“穴”下“瓦”组合而成的一个字,但是按照对仗的原理,上句的“绕”是动词,则此处亦应用动词,上述几字都不符合,语义上也讲不通。细看原碑文,我认为是,即“穿”。穿的异体字颇多,除此之外。虹落绕墙,云飞穿阁,景象灵动、飘逸。
碑頭六代——碑头六代。碑头:即碑额、碑首,石碑的上方,上面常刻标题及龙、虎、螭(chī 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常用来装饰建筑物或工艺品)等饰图。六代:或指“南六朝”(三国吴、东晋和南北朝的宋、齐、梁、陈),或指“北六朝”(魏、晋、后魏、北齐、北周和隋),或指三国至隋统一前后三百余年的历史时期,这里是泛指古代。
松要十圍——松腰十围。要,小篆字形,中间像人形,两旁为两手形,表示两手叉腰,本义是人腰,古同“腰”。围:量词,有两种测量法,一是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再是两只胳膊合拢的长度。这里说松树树干粗达十围,用的是哪种测量法?不必细较,模糊理解为松树很庞大就行。
岑菭藉屐——岑苔藉屐。岑:小而高的山。苔:古字又作菭(tái),青苔。岑苔:山间幽静小路的青苔。请注意,“岑苔”与“苔岑”语序不同而意思迥异,“苔岑”出自晋代郭璞的诗句“异苔同岑”(《赠温峤》),后世借以指情投意合的朋友。藉(jiè):衬垫。屐(jī):木屐,泛指鞋。这句是说,走在山道上,脚踏青苔。又,穿木屐,是阮孚、庾亮、谢灵运等魏晋名士的喜好,彰显逍遥潇洒的情怀。宋人苏颂写有“莓苔粘履屐”(《次韵蒋颖叔金部游介亭望湖山二十四韵》)的诗句,如果换成“岑苔粘履屐”,就是对“岑苔藉屐”的妙解了。还有,山东平度市大泽山有石刻“藉屐”二字,此二字是著屐、着屐,穿木屐登山的意思。
天華满衣——天华满衣。天华:天花(华同“花”)。这里所说的天花不是雪花,而是佛教所说的天上各色香花。传说佛祖讲经说法,感动了天神,天上各色香花从空中缤纷飘落。明代禅师梵琦《怀净土诗》有句云:“无限天华满衣裓(gé,僧衣),十方佛国任飞腾。”上句“岑苔藉屐”写俯视,这句“天华满衣”写仰观,谓佛山花多,风起花落,花香满衣。这两句的正常句式或许应是“屐藉岑苔,衣满天华”,为押韵而采用了倒装句,语义相同。
磴随客意——磴(dèng):山路上的石台阶,登山的石路。客:游客。
嵐成佛煇——岚 成 佛 辉 。 岚(lán):岚光,山间雾气经日光照射而发出的光彩。佛辉:佛光。辉写为煇,汉隶《礼器碑》煇堪称楷模。
第二段集中写山上的佛寺及其环境,洋溢着佛景禅韵。
首两段主要写山上,第三段转向写山下远景:
 
下涌泉原,清交水木。
湖平鏡揩,城囬带曲。
野氣沈邨,林煙隐屋。
兩岫同秋,千塍共緑。
(木,曲,屋,绿,入声屋韵、沃韵)

  下涌泉原——泉原:泉源,泉水的源头。原,金文作,小篆字形,像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本义是水源、源泉,后起的“源”乃是俗字。这里的“涌泉原”,用的是北魏时期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的词语,《水经注·卷八·济水》写到济南的泺水,描述道:“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这是关于趵突泉喷涌的最早记载。阮元是熟读《水经注》的,因此这里的“泉原”应当是特指趵突泉。

千佛山历山院

  清交水木——清:清流,清澈的泉流。交:交积,会合,汇集。水木:“水木明瑟”的简称,也出自郦道元《水经注》,是形容济南池潭园林的词语:“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水木明瑟,即 水 清 澈 、树 茂密。阮元非常喜欢这个成语,所著 《小沧浪亭笔谈》即曾袭用此语:“鱼鸟沉浮,水木明瑟,白莲弥望,青山向人,至此者渺然有江湖之思。”关于“清交水木”,我觉得是否也可解释为:“清”指源起济南泉群的泺水、小清河;“水木”指园林,河汇泉水,水润茂林。不管如何解释,大意总是:泉旺水清,树木繁盛。
湖平鏡揩——湖平镜揩。揩(kāi):擦,抹。这句写大明湖,言其平静晶莹如同新擦拭过的镜子一样。
城囬带曲——城回带曲。回:曲折,环绕。这句写济南城墙,言其周匝环绕如同弯曲的衣带。又,早从汉高祖开始,就有“黄河如带”的说法,历山北眺可见黄河蜿蜒流过济南,因此从对仗的角度看“带曲”虽然是状饰“城回”的,但也可以暗含黄河的意象。
野氣沈邨——野气沉村。野气:野外的雾霭。沉:隐没,笼罩。
林煙隐屋——林烟隐屋。林烟:林中的云烟。
兩岫同秋——两岫同秋。岫(xiù):山洞,泛指山。岫的异体字有 、的写法,桂馥写的就是 。两岫:两山,当指鹊山、华山。同秋:同呈秋色,平分秋色,有“鹊华秋色”(元代赵孟頫名画《鹊华秋色图》)的美感。
千塍共緑——千塍共绿。千塍(chéng):千条土埂,泛指大片农田。塍,田间的土埂。
第三段的视角是站在山上北望,由近及远看泉、河、湖、城,再到远山、郊野。饶有趣味的是,作者城乡兼顾,既欣赏城市园林的优美,又沉迷郊野乡村的纯朴。

  看最后一段:
 
平原似海,曉日開天。
燕齊道直,蓬萊景圓。
山栖壽佛,臺降飛僊。
後之來者,亦百千年。
(天,圆,仙,年,下平先韵)

  平原似海——这一句紧接上一句,相辅相成:正因“千塍共绿”,方见“平原似海”;正因“平原似海”,乃得“千塍共绿”。似海:极言平原的广阔、碧绿。这当然属于文学夸张,但也符合地理实际:泰山余脉绵延到历山而止,其北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曉日開天——晓日开天。朝阳照亮天空。所谓“朗抱开晓日,高情属天云”(居室常用对联),“晓日”是诗文书画的常用意境。近现代台湾史学家、诗人连横(其孙即曾任国民党主席的连战)有诗联云“万顷平原茫似海,一轮晓日大于盘”(《上岩》),可与“平原似海,晓日开天”相参看。
燕齊道直——燕齐道直。燕(yān):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这里用来借指北方地区。注意,当燕用作古国、河北、北京、姓氏这些义项的时候(如燕国、燕山、燕京、燕园、燕青等等),要读平声。齐:古齐国,这里用来代指东部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周王朝为控制东方,发挥战车的效能,就在燕、齐修建了平坦笔直的道路,这种道路经过济南,《诗经·小雅·大东》描述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王朝的道路像平坦的磨刀石,直得像箭杆一样)。秦朝统一全国后,修筑宽广的直道、驰道,直通燕、齐。正是因为有这种历史背景,阮元说“燕齐道直”,夸赞济南占据枢纽要地,北通燕赵,东抵海岸,道路良好,交通便利。而且这句话又紧扣前边的“平原似海”。
蓬萊景圓——蓬莱景圆。这句话紧扣前文的“晓日开天”。蓬莱:神话传说中渤海里仙人居住的三座神山之一,这里借指大海。景:日光,太阳。蓬莱景圆,谓海上日出、日落。“燕齐道直,蓬莱景圆”固然抓住了山东特色,但也是化用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山栖壽佛——山栖寿佛。栖:居住。在描述了一番山下城池、远处风光之后,作者回转笔锋,再返山上。这句“山栖寿佛”似乎一语双关:最凸显的意思当然是说山中有长寿的高僧,但“寿佛”也可能暗指“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梵语Amitayus,音译阿弥陀,意译无量寿——无量寿,那可就是“万寿无疆”啊!历山位于济南城之南(寿比南山),又供奉着阿弥陀佛(无量寿佛),其吉祥程度还用说吗?
臺降飛僊——台降飞仙。台:高平的建筑物。飞仙:飞在空中的仙人,道家所说的长生不老者。这一句虽然是虚写,属于“善意的谎言”,但在铭文中至关重要:第一,它照应了前文提到的燕齐、蓬莱,燕齐多方士,蓬莱传说有仙境,所以才会有虚拟的“台降飞仙”;第二,它表明历山是个容许信仰多元化的山,佛教固然兴盛,道教、儒家等也各有地盘,诸家和平共处。
後之來者,亦百千年——后之来者,亦百千年。结句如撞钟,祝愿历山的美景、文化恒久长存。今天登览历山,千百年前的景物历历在目;今后不管再过多少年,来者依然如此。水流山不转,人换景不变,历山之美到永远!这一意愿,一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式的悲怆,大气磅礴。
这样一篇《历山铭》,脉络清晰,用词典雅、严谨。前半部分叙述山上的景致、史迹、佛寺,后半部分描写山下的城池以及与之相关联的齐鲁文化,古今融通,虚实相生。全文以山为纲,提挈泉、湖、河、城,富有历史深度、文化厚度、文学强度。
透过这一铭文,还可思考文学史的一些问题。现当代,对骈体文评价过低,对散文捧得过高。比如对清代文学史,大肆宣扬桐城派散文,很少正视复兴的骈体文。阮元,则是骈体文的拥护者、实践者,他提出“文言说”、“文韵说”,强调用韵对偶才是“文”,认为骈文富有韵偶、声音之美。
桂馥的书丹,也是艺术高超。中国的隶书有两个高峰,一是汉代,一是清代。桂馥善隶书,力追汉隶,用笔朴实,结构美观,气息高古。
骈文、隶书,同时复兴于清朝,而阮元、桂馥各是其佼佼者。两位佼佼者携手,骈文与隶书“珠联璧合”,缔造了佼佼的《历山铭》。
《历山铭》石碑不大,只有一米多高、半米来宽。不懂她的时候,会觉得历山大、石碑小;懂了她,就觉得石碑大,她装载着山、泉、湖、河、城。
我想,铭文应该谱成曲,作为千佛山的“山歌”。济南史话、济南市情、济南园林、济南文物、济南文学、济南书法等等,最好能给她一席之地,介绍介绍。
她确实十分古奥,为更便于理解,我步原韵尝试翻译为七言古风:
 
登上历山山青青,殿堂立基在山石。
泰山分支北麓边,大舜耕田开阡陌。
风调雨顺地势佳,峰峦竞相争翠碧。
高楼凌空逾三层,悬崖陡峭超百尺。
七色彩虹绕墙落,一朵白云穿阁飞。
石碑图文六朝物,苍松高古粗十围。
山间青苔染木屐,天上香花落满衣。
石阶契合游人意,岚光耀彩成佛辉。
山下喷涌趵突泉,清泉汇流润花木。
明湖平阔如镜明,城墙环似衣带曲。
郊野雾气笼乡村,林中云烟罩房屋。
鹊华秋色不虚传,万亩良田皆葱绿。
北望平原茫似海,东看朝阳开云天。
北上东去大道直,海上仙境旭日圆。
山中常住长寿佛,高台飞降不老仙。
后之来者亦如是,胜景永葆千百年。

  《历山铭》碑内的文词解说完毕,碑外的故事再唠叨两句。当初石碑刻好后,立在山上,后来不知何时竟悄然失踪。1930年,家住大明湖司家码头附近的窦乐三先生,在院落淤泥中发现了它,珍藏起来。“文化大革命”时期,窦家把它藏匿在厨房炭池,小心呵护。1980年5月,窦乐三将之捐赠给政府,济南市园林处颁发匾牌,上书文字:“奖给窦乐三同志:保护文物,献碑纪念。”随后石碑被镶嵌在千佛山历山院西门门楼的南墙内,物归原山。
《历山铭》,有内涵,有故事,值得关注!名城丰厚诗书韵,山泉湖河气轩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