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把握台海局势变化 扎实做好两岸基层交流工作
历下区政协经济科技工作处 张志勇
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台海局势摆脱紧张动荡,呈现出安定祥和的局面,在经贸、文化、人员往来等方面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和突破。但今年“520”以来,民进党当局执政后,固守“台独”意识形态,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消极对待两岸关系,单方面破坏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制度化交往机制停摆,使两岸关系出现“从双赢转向零和”、“从互利合作转向对立、冲突”、“交流降温,沟通中断”等情况。面对台海局势发生新的变化,我们必须积极应对,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工作。
一、目前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特点
2016年“520”民进党重新上台,虽然是台湾岛内所谓“民主政治”生活中正常的“政党轮替”,但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台湾政治和民意的结构性翻转,将对岛内政治格局、统独力量对比、两岸关系等产生重大深远影响,从而造成台湾岛内政治局势出现以下新的特点:
一是民进党主控政局的实力更雄厚,岛内“台独”势力空前猖撅。 民进党首次同时赢得两项选举胜利,再加上13席县市长,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和多数地方执政权,政党实力创建党以来新高峰。因“立法院”“国小民大”“蓝小绿大”结构,民进党顺势抢攻“立法院长”,掌握预算、人事、法案主导权,执政将更为顺畅。民进党将充分利用执政资源,加强自我壮大,加速裂解国民党,厚植执政基础,这有利其全面执政、稳定执政甚至可能执政8年。蔡英文凭借较高民意支持、“台湾首位女总统”光环、完全执政优势、美日拉拢协助,开启“蔡英文时代”,执政缺乏有效制衡,将比陈水扁时期更加得心应手。另外,蔡英文当局执政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大搞“柔性台独”、“隐性台独”、“文化台独”。蔡英文在竞选获胜感言中,11次称台湾为“国家”,而不是用“政府”这个中性词。另外,民进党在台湾正在推行一系列的“法理改革”,如转型正义案,公民投票法修改案,两岸政治条例监督案,台湾课纲修改案等等,这些立法改革,都是为“台独”做法理准备的,或者就是法理“台独”。
二国民党内忧外患,东山再起之路困难重重。目前,国民党在台湾岛内“立委”不及总席次三分之一,仅保有“修宪”、“罢免正副总统”及听取“总统国情报告”的提案权,以及对“修宪”、领土变更等重大议题的否决权,整体实力受到重挫,制衡能力有限。由于国民党连遭选举重挫,政治资源大幅减少,基本盘严重流失,短期内难以有效牵制民进党施政,也难以凝聚广泛群众基础。面对绿营拉拢利诱、政治追杀和党产清算,国民党发展空间全面压缩,地方派系及实力派跳船出走现象将更加严重。另外,国民党内部围绕党主席选举、两岸路线、改革发展等问题的斗争更加激烈,未来若不能理性竞争、尽快形成强有力权力核心,“深蓝”与“本土蓝”局部分裂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更为可怕的是,国民党发展面临信念丧失、观念老化、人才断层、基层崩解、蓝营分裂等困境,2020年大选前景混沌不明。
三是“时代力量”快速崛起,成为新时期“台独”的急先锋。新独派“时代力量”的“台独”论述激进、动员能力较强,与“港独”、“疆独”勾连密切,已成为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新毒瘤”。该党取代“老独派”台联党,并成为岛内第三大党,未来绝不甘心只做民进党侧翼部队,将成为与民进党唱双簧、挤压“反独”力量,通过立法程序、网络串联、街头运动相结合的方式,阻挠“两岸协议监督条例”、两岸服贸协议等两岸法案的审议,凸显政党主体性,争取选民认同,真正成为破坏两岸关系进程的“台独急先锋”。
四是岛内分离倾向更加明显,民族认同感发生严重漂移。台湾最近的民调,反映出一个看起来很严重的问题:岛内的统独和民族认同观念,正在朝着我们所不乐见的方向漂移。据台湾《联合报》2016年3月的民调显示,民众自认为台湾人的比率由20年前的的四成四,增长为七成三,创下新高,觉得自己是中国人的比率则创新低,仅剩11%;另有10%受访者认为自己既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而这种观念漂移的速度,在马英九当局执政的8年竟然比陈水扁时期还快。台湾人认同指数(“台湾人认同指数”是指“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减去“自认是中国人的比例”)从1992年的-7.9%,增加到2000年的24.4%,2007年的38.3%,2012年的50.6%,2014年再增加到57.1%。由于民进党重新执政、时代力量等“新独派”崛起、蔡英文未来全面推动“去中国化”政策、形塑“中华民国台湾”共识,将进一步加剧台湾民众尤其是青年世代的“台湾主体意识”、“台湾人”身份认同和“台湾国家意识”,岛内民意有可能进一步朝“利独不利统”的方向演变。
二、台湾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对两岸交流工作的影响
台湾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台海局势面临复杂挑战,两岸交流随着两岸关系形势趋紧而受到影响,遭遇诸多难题。主要表现 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两岸交流工作的不稳定因素增加。蔡英文在2016年竞选前故意模糊两岸政策,对是否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性质是什么等关键问题拒不作出正面回应。“520”执政后更一直回避如何“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的问题,叫嚣要以“台湾民意”对抗“大陆的压力”。目前,民进党当局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等各方面弱化和切断台湾同大陆历史连结,极力推行“疏远大陆”的政策,加大“去中国化”、“文化台独”的动作,冲击了两岸交流业已形成的良好态势,使两岸交流不稳定因素和风险升高。
二是两岸制度化交往机制停摆。2008年以来,两岸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建立了两岸制度化交往机制,为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交流互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并取得了一系列丰富的交流成果。但由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不认同两岸同属一中,单方面破坏两岸共同政治基础,导致两岸制度化交往机制陷入停摆状态。由于缺少了两岸制度化交往的重要支撑,两岸交流的困难增多,交流的广度、深度和密集度都受到了冲击。
三是台湾岛内助推两岸交流的动力减弱。由于国民党失去执政权,在“立法院”的席次大幅减少,加之内部矛盾重重,亟待进行全面整合和改革,外部则受到民进党强烈的打压,对民进党的制衡能力明显下降。目前,虽然国民党表示要继续秉持“九二共识”,延续积极的大陆政策基调,进一步强化两岸交流合作,但由于受民进党执政当局牵制太多,在岛内已经不掌握对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的主动权,因此导致了过去两岸交流在岛内依靠的政治推动力被削弱,开展互动交流的难度不断增加。
三、准确把握台海局势变化,切实做好两岸基层交流工作
针对目前台湾岛内政治格局的变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两岸交流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做好新形势下的两岸基层交流工作。根据中央对台工作的方针政策,结合两岸基层交流工作的特点,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加强两岸基层文化交流工作。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共同接受着中华文化的哺育,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鼓励两岸同胞齐心协力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是两岸同胞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精神源泉,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对于巩固和增强这一理念具有独特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烂辉煌,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和共同财富。因此,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是两岸基层文化交流合作的主线。2015年,历下区社区文化参访团赴台开展交流,在台北、基隆多个社区举行了以反映大陆社区居民日常生活为主题的的绘画、书法、剪纸作品展览,在台湾引起了广泛好评,台湾的中国生产党此后多次致函我区,协商继续赴台开展此类文化作品展览。2016年9月,在第四届“济南基隆邻里节”活动期间,基隆市永康社区参访团观看了山东快书、快板书、石锁、石担等中华民族传统曲艺、技艺表演项目后,参访团成员、原永康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振声先生深有感触地表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两岸同胞应携手做好传承弘扬,这是维系两岸同胞的感情之根。”由此可见,两岸基层文化交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深受台湾同胞的欢迎,在维系巩固两岸同胞情感、加深两岸同胞的中华民族认同感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要继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基础,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走向机制化、制度化,提升两岸文化交流发展水平,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是大力加强两岸青年交流工作。长期以来,“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极力推行“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割断两岸历史和文化联系、制造两岸同胞对立,在台湾青少年中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80后、90后等台湾年轻世代,被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号称为“天然独”。2016年7月,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一届“海峡两岸暨港澳青年中山论坛”上,来自台湾的年轻独立时事评论人许陈品先生表示:“我们的教科书里,对于1949年以后大陆的发展只有两节课,基本上只讲1979年以前的历史,很多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不了解,有很多误会。”许陈品先生表示,台湾教科书关于大陆历史的叙述中,大都只提及1949年到1979年历史,很少提及1979年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的情况,这就让许多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印象停留在前30年。由此可见,所谓“天然独”的产生,是由于“台独”势力长期大肆推行“文化台独”和“去中国化”、两岸青年交流不够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自2014年开始,台湾每年新增投票人口(20周岁选民)数量达总人口的5%,也就是100万左右,这将成为台湾岛内将来一个时期内越来越重要的政治力量。2016年“大选”,首投族数量更是增加至129 万人,可以说是新生代爆发性崛起。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推进,都寄希望于两岸人民,最主要的是寄希望于两岸青年。因此,做好两岸青年的交流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两岸青年的交流力度,巩固和扩大两岸青年交流成果,如:鼓励和吸引大陆去台同胞的后代回大陆认亲、更多的台湾青年来大陆进修留学和创业发展等,以加深台湾青年对中华民族历史和大陆的了解,让广大台湾青年重新找回自己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从而为和平统一大业奠定更加长远、更加牢固的基础。
三是大力加强两岸社区交流工作。两岸社区间的交流,既能拉近两岸人民的距离,促进双方对两岸关系的广泛理解,更是由基层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发动机。近几年来,在省、市台办的关怀指导下,历下区的两岸社区交流工作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加强。目前,我区已连续成功地举办了四届“济南-基隆邻里节”活动,有5个社区与基隆市的社区发展协会签订了长期合作交流协议,对增进两岸同胞之间的理解、加深两岸同胞之间的感情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海峡两岸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两岸一家亲,根基在社区。”目前,由于蔡英文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受到冲击,两岸联系沟通机制停摆,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力开展两岸社区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加强两岸基层社区交流,就一定会加深两岸同胞之间的理解、互信和友谊,能够对两岸和平发展起到筑牢基础的作用,并藉此开辟和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