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有事莫心急 下楼来商量
--燕山街道政协“商量”工作进庭院

发布日期:09-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历下区政协字号:[ ]视力保护色: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协、区政协关于政协“商量”工作相关工作部署,燕山街道创新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在政治协商向基层延伸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有形”和“有效”相结合,实现街道辖区政协“商量”工作下沉到网格庭院,实现了街道全覆盖,将“有事莫心急,下楼来商量”这一“商量”品牌做深、做细、做实,打通了政协“商量”活动服务老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一、突出党建优势,政协“商量”工作再下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燕山街道地处济南老城区,老旧小区、开放小区居多,为更好地为辖区老百姓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街道认真落实省、市政协关于“商量”相关工作部署,以《政协济南市委员会关于建立商量工作室推进“商量”工作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的意见》作为工作指南,在区政协包挂副主席、处室长和各位政协委员的共同帮助下,坚持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的原则,在高标准打造街道政协“商量”工作站的基础上,将触角不断延伸,开通委员“商量”热线,设立委员“商量”信箱,实行政协委员轮值制度,将政协“商量”工作深入庭院,与群众需求全面贯通,打造了“有事莫心急,下楼来商量”的基层政协“商量”品牌,形成基层协商民主和社会治理的“燕山经验”。

二、创新工作模式,“商量”流程实现标准化

庭院“商量”活动已成为收集民意最快最广泛的信息渠道。通过在实践中研究探索,街道政协委员联络室采取“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形式,加强政协委员与网格员之间的“结对”联系活动,同时组织街道政协委员加入网格管理系统,或者以网格为单位组建“网格共建工作微信群”,帮助政协委员及时掌握基层动态、收集民意信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燕山街道“有事莫心急,下楼来商量”创新建立“七步”订单模式:

第一步,百姓“点单”。通过党群议事会、党支部会议、居民小组会议等活动,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发现问题,将群众集中反映的困难、意见进行归纳整理,确定议题,形成庭院“商量”议题“订单”。

第二步,社区“接单”。社区与轮值的政协委员对群众提出的“商量”订单进行评定审议,按照迫切程度和事件分类将“商量”订单进行筛选分类,而后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核实相关情况,为“商量”活动准备材料支撑。

第三步,委员“参单”。通过政协委员到庭院网格e站轮值制度,多方调研情况、“商量”订单,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能动性,根据委员职业特长及掌握资源,主动认领需特殊解决的订单,并积极牵头处理。针对较复杂的问题,还可邀请其他委员共同参与谋划,形成政协委员“商量”智库,找准切入点,引导解决问题。

第四步,部门“跟单”。针对有涉及专业管理领域的问题,街道、政协委员约请相关主管部门代表进行介入,研究相关政策法规,提供解决问题的一切可行性方案,有效形成庭院“商量”活动办事合力。

第五步,现场“商单”。组织庭院“商量”活动,针对“商量”订单参与各方的调研成果,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并现场与居民代表沟通,听取意见,在协商中不断完善方案,最终形成最佳的“商量”结果,并立即加以落实。

第六步,百姓“评单”。针对“商量”订单的落实情况,群众通过“12345”市民服务热线,政协委员信箱、社区书记信箱等渠道进行反映,对解决不彻底、群众仍不满意的问题,继续进行复盘处理,直至群众满意。

第七步,政府“收单”。根据庭院“商量”订单的办理结果,街道党工委在办公会上将予以研究,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将政协基层协商民主结果转化为执政效能,更好的为群众服务。

“七步”闭环订单工作模式为庭院“商量”活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提升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商量”活动成为群众解决问题的首选方案。

三、聚焦群众需求,庭院“商量”活动见实效

自庭院“商量”活动开展以来,有效解决了群众困难。燕山街道已建成7处“庭院网格e站”用于商量活动,年内拟在44个网格实现全覆盖。实效一直是燕山街道“商量”工作坚持不懈的追求。“有事莫着急,下楼来商量”不是空谈,能不能解决问题才是工作的关键。通过“商量”工作下网格、进庭院,街道“12345”热线投诉率连续9个月大幅下降,投诉量同比下降30%,群众满意率持续保持100%,为辖区110名孤寡独居老人安装了“一键呼叫、远程探视、可视对讲”关怀系统,解决老旧小区停车难、物业管理服务难等问题1100余个,新增机动车停车位近1000个,非机动车停车棚56个,引入物业力量40多家,建设红领物业13家,真正达到群众事项“商量”办,大事小情不出格,辖区燕子山小区社区曾创造连续53天“12345”无一投诉的好成绩,实现了社情民意“零盲点”、居民服务“零距离”、关爱帮扶“零缺失”,赢得了群众“点赞”。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