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区政协《2025年度政协协商工作计划》安排,由房玉萍副主席牵头,成立由孟娟、常勇、蒋涛、周荃、李臣、王奕然、辛成志等13名政协常委、委员参加的专题调研组,围绕“让名泉古韵叮咚作响”专题,深入辖区泉群开展多次实地调研,广泛听取专家、群众和相关部门意见建议,调研组成员认真撰写了调研报告,并于8月26日在历下大厦组织开展了“商量”座谈会。区委副书记、区长赵治文,区政协主席王勇,大众报业集团齐鲁晚报文史研究院院长雍坚,济南日报首席记者赵晓林,以及区水务局、区商务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历下生态环境分局、济南古城保护和发展中心、区园林绿化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现场“商量”,共同围绕商量主题,深入协商议政、广泛凝聚共识。
区政协办公室在充分采纳参与商量的政协委员、专家、区直部门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形成专题“商量”报告如下。
一、实施“生态、经济、文化”三维赋能,构建全球冷泉保护中国样板
(一)生态赋能,筑牢泉水喷涌的永续根基。一是强化水源涵养与生态修复。严守生态红线,积极推广水土保持工程。修复裸露山体和破损林地,提升降水渗透效率。修复河道自然形态,增强渗漏补给能力。建设生态湿地,净化雨水径流。二是修复冷泉生态系统廊道。连通“山-泉-湖-河-城”生态网络,提升护城河、大明湖等水体生态功能,修复滨岸带。对破坏的泉道采用帷幕注浆、截流技术封堵地下水流失通道,恢复泉群间的连通溪流,让不同泉群的水流实现“互联互通”。构建水生植物净化系统,为济南鳑鲏、泉生毛茛等特有物种提供栖息地。三是科技赋能监测预警。构建覆盖全域泉群的智能化监测网络,实时掌握水位、水质、流量等核心数据,建立精准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
(二)经济赋能,激活冷泉产业新链条。一是打造世界级冷泉文化体验目的地。从时间维度,开发泉水文化四季主题产品体系,不同季节设计不同的核心体验场景。从空间维度,点线面结合,将名泉划分为不同层级类型,比如核心名泉、特色名泉、生态名泉、文化名泉等,串联老街巷、博物馆等景点推出特色产品,主题化开发泉水旅游线路。在百花洲等区域,打造“清泉石上流”亲水景观区,再现老济南泉水独特的魅力,满足市民、游客的亲泉需求。在古城片区开辟出一个院落,作为泉水文化陈列展览馆区,深度展现泉水历史文化底蕴、科学价值以及与城市发展相互依存的关系。二是做大做强“泉水+”特色食品产业。开发泉水绿色食品与饮品。推出“泉水宴”并产业化、特色化,制定标准、培育连锁品牌,与老字号餐饮合作推出认证菜品。三是发展高端会议与特色会展。打造全球首个以冷泉科技与文化为主题的国际会议目的地。举办世界冷泉食品博览会。打造国际冷泉论坛,聚焦冷泉生态保护、地质遗产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增加国际影响力。持续推进“泉·城”景观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
(三)文化赋能,创新泉水文化新IP。一是构建泉水文化叙事体系。开发《济南泉水文化基因库》,数字化采集名泉历史文献、诗词典故、民间传说、非遗技艺、老字号故事等,建立可检索的云端数据库。提炼“泉润万物、开放包容、灵动不息”等泉水精神特质,赋予其新时代内涵。二是衍生文创生态链。实体文创产品,开发“泉城礼物”系列,比如泉水音盒、泉水标本盲盒,联动“泉水直饮工程”推出定制水具;数字文创产品,开发虚实结合体验,比如上线“寻泉夺宝”AR游戏,扫码搜集可兑换冷泉民宿折扣券等。活化非遗与艺术创作,设立泉畔艺术家驻留计划,开发泉水主题非遗体验。三是打造四维共生文化产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泉水文化是黄河文化在“泉城”的鲜活载体;大舜文化和孝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大舜文化也是儒家文化的源头;运河的兴起促进了漕运文化的传播交流,济南“因泉而生,因河而兴”;着力构建以儒家伦理为精神内核、以黄河为地理母体、以运河为传播脉络、以泉群为空间载体的“四维共生”文化体系,用济南独一无二的城市品格打造多元文化衍生品。
二、整合重塑历下泉水资源,打造具有全国首位影响力的中华泉水文化研习城
(一)将研习城打造为泉水文化产业生态综合体,实现泉水文化+多产业融合发展。把文旅深度融合作为切入点,深入做好文化基因解码、文旅资源开发、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标识打造等“组合拳”,创新研学旅行业态,完善研学旅游产品体系,努力形成研学旅行“历下模式”。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挖掘历下泉水文化和旅游价值,促进优质文旅资源向优质文旅产品转化。鼓励历下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实践基地、旅游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围绕中华文化泉水研习城开发富有教育性、体验性、专业性、知识性的泉水研学精品课程和路线,串珠成链打造非遗旅游、人文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等泉水研学精品线路,进一步实现旅游与教育、体育、会展、影视等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并延长产业链的目的。
(二)将研习城打造为泉水文化学术研究、教育教学与培训中心,加强培养和吸纳产业复合型人才。以“建设泉水文化研究中心”为目标,组织引领全国范围内中华泉水文化研究,承担起学术交流及更多的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为开展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搭建平台。将学术研究成果贯通于教育,深度推动泉水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把泉水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按照教育性、实践性、普及性、公益性、安全性原则,申请国家标准课程体系的中华泉水研习课程,构建多元的泉水文化培养体系。鼓励国内知名旅游企业与省内院校合作建设“旅游产业学院”,为实战型旅游人才培养提供创新平台。引进和培育精通文化创意、影视制作、数字技术、文旅运营、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为泉水文化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将研习城打造为泉水文化产业的智慧中枢,让泉水文化产业占据科技发展的高地。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历下区的泉水文化产业资源链接到一起,让泉水文化研习城成为“济南文化之窗”,实现“来济南先来历下,来济南必来历下”。将数字全息、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影像现实(CR)等技术,应用在历史古迹、博物馆、文化馆等场所,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使其出现身临其境的效果,让更多游客在寓教于乐的方式下收获中华泉水文化熏陶。以科技为弓,文化为箭,让活起来的泉水文化更生动、更有趣的深入公众内心。
三、用国际语言讲好泉水故事,让泉水文化走向世界
(一)打造“济南国际泉水节”全球品牌,构建常态化国际节庆平台。以泉水节更名为 “济南国际泉水节”为契机,采取更多方式向外国友人推荐泉城济南,让他们深入了解泉水文化。一是提升节庆规格与国际参与度,每年设定一个泉水节主题,比如“泉水与可持续发展”“泉与城市共生”等,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代表参与,增强国际权威性。二是设立“国际泉水文化友好城市联盟”,依托济南已有的国际友好城市,推动成员城市在公园建设、水生态保护、文化遗产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实现“泉水文化”从单一城市叙事向全球网络化传播转变。三是创新节庆活动形式,增强国际体验感:举办“国际泉水音乐节”,邀请中外音乐家在大明湖、趵突泉畔举办露天音乐会,融合泉水自然声景与多元音乐风格;举办“国际泉水摄影与短视频大赛”,面向全球征集以“济南泉水”为主题的影像作品,设置多语种奖项,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四是举办“泉畔对话”国际文化交流高端论坛,邀请中外城市规划专家、生态学者、文化学者围绕“泉水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泉水文化遗产保护”等议题展开对话。
(二)构建全媒体国际传播矩阵,提升传播精准度与覆盖面。设计“泉在济南”国际版城市形象LOGO与宣传语,打造“泉宝”IP形象,开发表情包、文创产品,应用于所有外宣材料。充分发掘创作泉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利用短视频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将泉水文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给更多人。组织专业的视频制作团队,深入挖掘每一处泉、每一个池背后的故事,运用AI生成、动画动漫等新颖形式,对泉水的神话传说进行演绎,增加视频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制作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短视频,如“名泉故事汇”“泉水传说动画”“泉城美景实拍”等,在各大短视频平台进行推广,利用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让更多感兴趣的网友看到这些视频。鼓励网友参与互动,发起与泉水相关的话题挑战,如“我与泉水的故事”“寻找最美泉景”等,提高网友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让泉水文化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三)将泉水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世界水文化发展理念有机结合。泉水文化不仅承载着济南的历史记忆和地域特色,更蕴含着人类与水共生共荣的普遍价值观念,将泉水文化置于世界水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学习和研究,积极与国际上拥有丰富水文化资源的城市或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国际交流项目。采取中外结合、古今结合、虚实结合等多种方式推动泉水文化创新发展:吸收国际流行元素,将泉水文化与现代艺术和生活元素相结合,让泉水文化以更加新颖、时尚的形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泉水周边的墙体、街道等公共空间,邀请艺术家进行泉水主题的涂鸦创作,将泉水的美景、传说等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打造独特的泉水文化涂鸦街,为城市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利用灯光电技术,在夜晚对泉水景观进行亮化升级,通过灯光的变化和投影技术,展现泉水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内涵,营造出梦幻般的泉水夜景,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观赏。
四、充分发挥青年群体作用,积极助力泉水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
(一)争当泉水生态守护者,增强保泉护泉意识。成立“青年泉水保护志愿者联盟”,每月定期组织志愿活动,负责水源地周边500米范围内的巡查,重点查看是否有游客乱扔垃圾、商户违规排放污水等情况,一旦发现及时制止并上报管理部门;携带夹子、垃圾袋等工具,对泉边的草丛、石板路缝隙里的烟头、塑料瓶等垃圾进行清理。积极参与泉水保护相关的科研实践活动,与山东大学环境学院的科研团队合作,在黑虎泉、珍珠泉等主要泉眼设立水质监测点,每周由青年学生轮流采集水样,检测PH值、溶解氧、氨氮含量等指标,并将数据上传至专门的数据库。鼓励青年学子开展“泉水生态修复”课题研究,比如研究在泉池周边适合种植的水生植物,满足既美化环境又能净化水质的要求。
(二)争当泉水文化的推动者,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青年泉水文化创意大赛”,设置多个参赛类别:在文学方面,广泛征集关于泉水文学作品,以济南泉水的变迁为背景,讲述济南故事;在美术方面,鼓励青年画家创作泉水方面的艺术作品,将每个泉眼的特色与现代绘画艺术相结合;在音乐方面,广泛征集原创音乐,在歌词中融入济南的方言和泉水的元素。将上述优秀作品在网络平台进行展示,通过这些符合年轻人需求的“潮”元素,吸引流量、扩大影响。鼓励青年争当“泉水文化讲解员”,参与设计“泉水主题青年研学路线”,安排专业的青年讲解员讲述泉水传说,用角色扮演等形式,表演泉城历史故事,让市民和游客们沉浸式了解泉水历史。开展“玩转名泉”系列活动,设计《名泉七十二印·通关文牒》,为每处名泉审计一枚“泉印”,集满6枚、12枚、36枚可兑换“数字藏品”或线下文创伴手礼。
(三)争当泉水经济的推动者,为高质量发展献计出力。依托趵突泉、黑虎泉等核心泉群及历史街区的独特空间,开发制作以泉水文化、历史名人故事为背景的沉浸式戏剧、实景解密游戏或行进式演艺项目,让游客深度参与,走进泉水故事,在互动体验中“触摸”泉水文化的温度与厚度,实现“为一场泉水文化大戏,赴一趟历下之约”。青年人的思想活跃,善用新媒体玩转“热梗”,在传统文旅宣传“高大上”中加入青年人喜欢的抽象,以年轻的眼光充分挖掘泉水文化的独特性和趣味点,策划具有话题性、互动性、网络传播力的创意活动与内容,用“热词”“热梗”进行互动,让泉水文化“活”起来、“潮”起来,以此打造更多“网红”景点,以全新的城市IP形象扩大泉水经济流量。